我這個人不常閱讀,但是有閱讀的時間我還是會閱讀,因為是個人興趣。這篇部落格文章起因是我想要把零散看到的文本給丟了,所以把節錄內容藤打上來,等於是改成電子版,也分享給大家作為思想上的參考。若要引用內文,請標明此部落格為出處,感謝。

 

內容節錄自一本書<禮貌的力量>

 

1776年,發表「獨立宣言」時,美國的建國元老們,明確表達出美國13州再也不能忍受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。最主要的理由是什麼呢?就是「人生而平等」,這是「不辯自明的真理」。於是,一個偉大的國家就此誕生。民主就是根基在這個基礎上:人生而平等。大約過了55年後,一名法國人托克維爾,踏上這個新興國家,深入探討美國社會各個層面之後,認為民主國家的禮貌經常很粗鄙、不高貴莊重、沒紀律也沒教養。托克維爾還發現一個反常的現象,平等孕育著對不平等的渴望。托克維爾這樣說道:「民主制度使得人與人之間差異變小,大家的距離變得更近,任何時候都可能隱沒融入社群中,所以就發明了許多人為或隨意的界線,好讓個人能與社會保持距離,以免被捲入人群洪流中,隨波逐流。」來自法國的托克維爾,從自身經驗中了解,在貴族政體中,不管這個政體好或壞,社會秩序有著確定性,人人定位清楚,知其本分。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該順從誰、對誰行使權力、對誰該負起社會責任。這種明確的社會秩序,讓禮儀具有安定及尊榮的效果。然而民主社會的規則產生了一種似是而非的效果,強化了社會競爭。成為「人人必須努力才能使個人尊嚴凌駕於眾人之上,才能爭取到一些有利於自己的差別待遇。」因此,每個人只好不擇手段地出人頭地,不惜犧牲他人或社會利益來獲取個人的私益。

 

美國前三任開國元老都一致認為:人民的公德、禮節對於整個社會國家來說是強盛的根本,表明禮貌與精神的重要性。

 

「自我優先」的社會

 

注意廣告的催眠效果。現在的廣告都在頌揚事實上是鼓勵這種小贏小利,我們一天到晚被灌輸,買這個、那個牌子,就會比同儕更優秀。我先排隊、我先上車.....等的態度,或者不顧國際禮儀,都顯示了想要表明自己和別人一樣優秀或是更優秀,急於想要展現自尊。

 

禮貌能緩和過度的自尊

 

托克維爾提到,隨著社會日益平等,更多人獲取財富以滿足自我所需,並且與社會群體日益疏離。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傾向。他們不想取悅任何人,也不對任何人抱持期待。對於這種個人主義傾向,托克維爾定義如下:「......社會大眾充滿著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沉著感,他們讓自己與同袍隔離開來,退回自己的親友圈,自己組成小團體,樂意放棄整個社會的所有設施。」為了說明個人主義不一定有害,托克維爾拿它與利己主義來做比較。他說:「利己主義是對自己過度自戀,什麼都得與自己有關,什麼都以自我為優先考量。」

 

但是來到了現代,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已經看不出差別,已經演變成醜陋的症候群自尊。但是以前的自尊指涉的是一種健康謙虛的自信心。現在自尊傳染病已經破壞了一項文明的基本原則:「把最好的留給團體。」現代人要求自尊,所以認為我是重要的,不,是我遠比你重要,而且不論造成別人多麼不便,我還是該被照顧到,依照這種邏輯推演下去,不僅要求別人為自己特別開例,還認為自己無須心存感激,自尊成了自己永遠優先的萬能藉口。這種只顧私利的個人主義,已經深深腐蝕了道德和社會結構,這種人一直以為他們有權利為所欲為。事實上,在作者看來,從父母對小孩的教育,最能看出惡化至極的自尊傳染病。孩子在社會中的角色已經改變,以前的社會認為孩子是父母的財產,沒有權利。後來時代更自由了,孩子有了權利,父母突然有了責任。但現在這個權利義務卻模糊不清,有的父母將孩子視為能讓父母分到大紅利的投資商品,所以對小孩盡其所能地培養灌溉。還有父母則把小孩當成新朋友,有時給予撫慰,有時溺愛,有時又對他們視而不見。

 

真的是很零散的文本,我最近很愛看零散的文本哈哈。可能是生活上有一些焦慮感,想要藉由一些短暫可抓取的東西獲得一點成就感。事實上這個文本,給我的啟發就「人生而平等,相互尊重,永續社會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oyce Cheng 的頭像
    Joyce Cheng

    JC 部落格

    Joyce 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